對文獻批量復制的社會需求還與教育有關,并且這種需求相比宗教上的需求,意義更為重大。對于“文獻之邦”的我國來說,以儒家經典為代表的所謂“正經正史”才是主流社會認可的“圖書”。即使以現(xiàn)代的眼光來看,這類文獻所承載的信息和知識也更為豐富和多樣。隋代產生、唐代基本成型的科舉制,是引發(fā)這種社會需求最重要的因素。
科舉制分科舉人,考試科目基本固定,學習內容也基本固定。換言之,由過去個性化的學習轉變成標準化、程式化的學習。除普通考試外,還有不少專科,如醫(yī)學、律學、書學、算學等,這對于經學一統(tǒng)的兩漢魏晉南北朝來說,是一場革命性的變化,大大促進了教育的發(fā)展,也促進了圖書事業(yè)的進步。在科舉考試制度之下,全國同一科考名目下學習的內容基本相同,教材也大同小異,于是,科舉考試用書的批量復制便有了強烈的社會需求。史載,五代后唐長興三年,“宰相馮道、李愚,請令判國子監(jiān)田敏校正九經,刻板印賣,朝廷從之。鋟梓之法,其本于此,因是天下書籍遂廣”。北宋沈括也說過:“版印書籍,唐人尚未盛為之,自馮瀛王始印五經,已后典籍,皆為版本。”過去許多學者據此將馮道主持刻印官方定本“九經”作為雕版印刷術的起點,是有道理的。在此之前,并不是沒有雕版印刷的圖書,史籍中有不少相關記載,沈括所說的“唐人尚未盛為之”,也沒有否認唐代曾有雕版印刷的圖書。但是,對于儒家社會的讀書人來說,只有“正經正史”這類圖書才是真正有意義的“典籍”。
雕版印刷圖書進入“黃金時代”
如果說,隋唐時已開始用雕版印刷圖書,到五代時雕版印刷正式登上了“大雅之堂”,而用雕版印刷的圖書被全社會普遍接受并得到廣泛應用的“黃金時代”,則是在宋代。
推動雕版印刷圖書“爆發(fā)式”普及最深刻、最直接的原因,是宋代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特別是農業(yè)生產技術的進步,以及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。早有眾多學者指出,宋代尤其是江南的農業(yè)生產力水平達到了我國古代社會的高峰,并居于當時世界的前列。農業(yè)生產力的提高,使得很大一部分勞動力可以從土地上解放出來,從事農業(yè)生產以外的職業(yè)。一方面,宋太祖曾宣布“本朝不抑兼并”,土地私有化迅速發(fā)展。由于土地兼并,農民增加了失去土地的可能性,也增加了離開土地的可能性,當然也就增加了選擇從事土地耕種以外如手工、商貿等職業(yè)的可能性。地主對于土地的權利也變得簡單了,可以離開農村進入城市,“坐食租稅”。這些變化,使得城市快速發(fā)展。龐大的市民階層既是文化產品的主要生產者,也是文化產品的主要消費者,城市成了名副其實的手工業(yè)中心、商貿中心和消費中心。另一方面,宋代力役制度的變化,也使得工匠在應役之外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,從而促進了民間手工業(yè)的發(fā)展,社會分工越來越細、越來越專,出現(xiàn)了不少專門從事雕版印刷的工匠,朱熹狀告唐仲友一案中私刻會子被判刑的蔣輝就是這類專業(yè)的工匠。此外,宋代全國性的商貿體系也已十分完善。在宋代各行各業(yè)中,雕版刊印圖書是一個利潤頗豐、影響很大的行業(yè),除了私人刻印書籍外,各級各類政府機構也刊印、售賣圖書,圖書印刷原料生產包括造紙、制墨和雕版、刷印、運銷等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(yè)鏈。這些變化,既促進了文化產品數量的增長,也提高了文化產品的質量,是雕版印刷術的應用在宋代進入“黃金時代”最重要的社會、經濟因素。
雕版印刷術從發(fā)明到廣泛應用,與其說是一個事件,不如說是一個漫長且不斷發(fā)展變化的過程,在此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,是社會、經濟因素遠遠超過了雕版印刷技術與方法本身。研究這個發(fā)展變化的過程,需要以宏觀的視野,將其置于特定的社會發(fā)展階段,從社會、經濟、文化等方方面面進行綜合的觀察、分析。雕版印刷問題如此,其他許多重大歷史問題的研究也無不如此。
(作者系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,專著《中國古代圖書史——以圖書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文化史》入選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》)
海南印刷廠、海口印刷公司、三亞印刷廠、瓊海印刷廠、儋州印刷廠、萬寧印刷廠、文昌印刷廠、定安印刷廠